粗糙度仪
——常用于金属表面的粗糙度检测,因为其摩擦系数与粗糙度有密切的关系。分便携式和台式两种。
粗糙度仪基本原理:利用针尖曲率半径为2微米左右的金刚石触针沿被测表面缓慢滑行,金刚石触针的上下位移量经公式计算后得出表面粗糙度数值,也可记录被测截面轮廓曲线。仅能显示表面粗糙度数值的测量工具称为表面粗糙度测量仪,同时能记录表面轮廓曲线的称为表面粗糙度轮廓仪。适用于测量Rα为0.025~6.3微米的表面粗糙度。 表面粗糙度技术术语
- 基准线:
用以评定表面粗糙度参数的给定的线 - 轮廓中线:
轮廓中线是评定表面粗糙度数值的基准线 - 取样长度L:
取样长度是用于判断和测量表面粗糙度时所规定的一段基准线长度,它在轮廓总的走向上取样 - 评定长度Ln:
由于加工表面有着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性,为了充分合理地反映某一表面的粗糙度特性,规定在评定时所必须的一段表面长度,它包括一个或数个取样长度 - 行程长度Lt:
表面测量过程中触针沿物体表面移动的总的长度 - 轮廓微观不平度:
轮廓峰与相邻轮廓谷的组合
评定参数及数值--国家规定表面粗糙度的参数由高度参数、间距参数和综合参数组成
高度参数共有三个:
-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:在取样长度L内,轮廓偏距**值的算术平均值
- 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:在取样长度内5个*大的轮廓峰高的平均值与5个*大的轮廓谷深的平均值之和
- 轮廓*大高度Ry:在取样长度内,轮廓峰顶线和轮廓谷底线之间的距离
间距参数共有两个:
- 轮廓单峰平均间距S:两相邻轮廓单峰的*高点在中线上的投影长度Si,称为轮廓单峰间距,在取样长度内,轮廓单峰间距的平均值,就是轮廓单峰平均间距
- 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:含有一个轮廓峰和相邻轮廓谷的一段中线长度Smi,称轮廓微观不平间距
综合参数轮廓支承长度率Tp:轮廓支承长度率就是轮廓支承长度ηp与取样长度L之比